
Day 1:台北表演艺术中心-OMA
库哈斯设计的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近期竣工,其以夸张的巨大漂浮球体造型闻名,竣工的消息得到了各大建筑媒体的关注。
项目毗邻台北士林夜市,从设计到竣工前后用了十多年,据设计师描述,灵感来源于士林夜市的火锅。火锅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烹饪器皿,他们希望剧场也具有这种包罗各种艺术形式的特性。该设计起初被人吐槽诟病,一如当年CCTV总部大楼一样,但建成后大家逐渐接受了这一设定,甚至开始对之产生了情感。也许这就是建筑的文化性,它顺应思潮、契合文脉,而它自己也是文化的一部分,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缤纷。
OMA团队十几年来对这栋建筑打磨十分细心,从铺地到剧场座椅都是专门设计,从建成照片来看,建筑细节、形式感、理念都十分到位。
建筑外形特异但简洁,内部功能组织清晰明了,内外部逻辑统一,办公、大剧场、小剧场、中剧场附着在一个方形盒子内。观众顺着广场的同心圆铺地导向建筑入口,分由三个颜色不同的楼梯进入相应剧场,增强辨识度,三个剧场内部采用不同配色,表达不同情感内涵。
演艺中心的独特之处有如下几点:
- 打破现有剧场固有布局。建筑虽然是十几年前设计,但放在今天仍然非常前卫,它打破了过去大小剧场分置的守旧模式,创新将三个剧场并至在一个BOX中,三个剧场造型各异,但又趋于协调。
- 剧场空间组合利用。对侧的大、小两个剧场,平时是独立的两个剧场,但在特殊条件下,它可以中部联通组合为一个大剧场,满足更多样化的演艺需求。
- 24小时开放观众流线。建筑位于市中心,具备绝佳景观,市民可通过建筑内部通道进入建筑,途中可参观艺术制作流程,可登至特别设计的天台俯瞰台北城市景观。
- 建筑色彩运用别致。除了交通空间外,大剧院采用克莱因蓝、中剧院采用北卡蓝、创作空间是橙色……这样的设计源自对演艺空间情感、气氛的把握。夜间,各种颜色夜晚从窗外透出,人们可以远远看到内部斑斓景象。
- 空间仪式感。印象最深的是球形小剧场的内部空间也是一个一个球体,球形的舞台、球形的观众席取得了内外形式的统一,空间的仪式感拉满,个人非常期待能在这样独特的剧院欣赏剧作,希望有生之年能去一次。同时,内部结构不加掩饰,直接作为交通空间开放给观众,将建筑复杂性的一面露明给观众,取得了不错的游览效果。
这栋建筑是创新的,建筑设计的过程中,我们通常习惯了某种通俗的固有模式,执着于表皮创新,但缺失了对建筑的其他思考。库哈斯早年设计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时候,也被后人诟病建筑只是在方盒子外架构了一圈蛋壳表皮。在台北演艺中心中,我们看到了他的新思考,他并不执着于既有模式下的造型创新,而是重新思考建筑的另外一种可能性。
而新事物必须从旧事物中变革出来,没有国家大剧院设计的过程,库哈斯亦不会有这种思考。对于我们这类刚入行者,亦需要明白这个道理,手头功夫先扎实了再去玩花的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