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y 8:蓬皮社艺术中心-理查德·罗杰斯 伦佐·皮亚诺 彼得·莱斯

蓬皮社艺术中心2023年将要闭馆维修,闭馆时间长达四年。也就是说最近几年可以去欧洲的话大概率会和这栋建筑无缘。

蓬皮社艺术中心是欧洲最大的艺术展馆,与卢浮宫共同构成两大文化地标。它离经叛道的设计与巴黎古典、浪漫的城市氛围格格不入,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机器雄踞在巴黎城市中。建成五十年来,对他的批判声不绝于耳,某位建筑评论家曾说:巴黎最好的风景在蓬皮社艺术中心屋顶,因为在那里你看不到蓬皮社艺术中心。

这栋建筑的设计出自两位年轻建筑师之手——理查德·罗杰斯与伦佐·皮亚诺。1969年时任法国总统的蓬皮社决定在巴黎市中心建造一座文化展馆,以纪念击退希特勒的戴高乐总统。竞赛吸引了681份方案作品,最终由当时还籍籍无名的建筑师理查德·罗杰斯与伦佐·皮亚诺赢得竞赛。

在他们的方案里,建筑是一个方盒子,所有骨架、管道露明在建筑外部,组成外观复杂的建筑立面。他们认为艺术应该是包罗万象的,这种立面可以体现这一特质,相比墙面厚实、层层台阶的传统博物馆,这种设计让人觉得亲切,艺术由普罗大众创造也应还给大众。建筑内部是一个大跨度无柱空间。大跨度空间允许灵活分隔,根据设计师的说法,它现在可以是艺术中心,将来可能是学校,也可能是牲口棚。在所有参赛作品中,该作品十分与众不同,这与蓬皮社总统不因循守旧、大胆创新的性格契合,同时得到评委让·普鲁韦的力荐,他终其一生追求标准化轻质金属构件装配式建筑。

两位建筑师以将建筑与高技术结合得名,在他们的作品中,形式不仅服务于功能,也服务于技术(结构)。因此,分析他们的建筑不应当局限于空间、形体、装饰等感官因素,应从建筑技术、结构、材料出发品读,这需要我们将目光转向蓬皮社艺术中心的第三位“设计师”彼得·莱斯。

在蓬皮社艺术中心的惯常介绍中,我们几乎不能看到莱斯出现在设计人之中,但却是他促成了罗杰斯、皮亚诺参加竞赛,并在建筑中实现大跨度结构和轻盈的立面。彼得·莱斯是一名结构工程师,在这之前它刚结束悉尼歌剧院项目加入阿洛普公司的结构三组。竞赛伊始便是他牵头与两位建筑师合作参加竞赛。在这个项目中,莱斯并不把结构专业定义为建筑的附庸,相反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蓬皮社艺术中心的建筑形式。一开始,他们用工字钢等当时比较成熟的钢结构进行设计,但这种钢材粗重,很难达到设计要求的透明立面效果。上世纪60年代欧洲已经建立非常成熟的工业体系,建筑工业化也十分流行,但莱斯十分怀念过去哥特式建筑结构、装饰融入手工艺匠人富有人情味的做法,他们坚信自己的设计有实现的途径,并不希望自己的设计被结构限制,于是一直在寻找一种合适的结构形式。

团队成员雷纳特·格鲁特提出以短支撑悬臂梁的方法支起桁架主梁,以解决结构、建筑、形式三者之间的矛盾,这种结构称为格贝尔悬臂梁——它就像一个转轴在立柱上的跷跷板,短的一头支撑着主跨的桁架大梁,被压翘起的细长一头,则由固定在建筑底部的拉杆紧紧拉住。由于外层立柱被拉杆取代,视觉的干扰降至最小,透明立面的设想得以实现[1]。

建筑还未建成,蓬皮社总统就去世了,从中标开始,巴黎市民提出了各式反对意见,甚至爆发了学生游行。建筑建成后的评价依然褒贬不一,罗杰斯在普利兹克奖颁奖仪式上回忆这栋建筑:在艺术中心开馆后的一个雨夜,他得意地站在广场上,身旁一位高雅的巴黎老妇让他到伞下避雨,并问:“你觉得这个建筑怎么样?”当建筑师自豪地告诉老妇他正是这座建筑的设计师时,她瞬间顿住了,看着他,然后用伞向建筑师的头上打了一记。

如今,蓬皮社艺术中心已经成为巴黎的地标,它用建筑语言在巴黎地图上画下了一个大大的 “×”,人们络绎不绝聚集在它的广场和毛毛虫一样的大电梯上。如果把它看做是一个艺术作品,他确实完成了它的设计初衷——将艺术还给普罗大众,但这种艺术仍是精英阶级灌输给大众的艺术,并不来自与大众自身。在它近乎网红的复杂立面和结构形式之下,建筑内部的空间、功能、馆藏内容似乎都退到了次位。建筑师脑海中构想的灵活可变空间最终也没有实现,相反,管理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种空间并不利于布置展览,后期在建筑中又增加了许多墙体。以至于有建筑评论家说道:设计师的过度设计,无意于生产过程,醉心于一些超绝的技巧而漠视当前的任务。

蓬皮社艺术中心无疑是个划时代的作品,它的好与不好就由后人再去分辨吧。写这篇文章在前期阅读资料上花了较多时间,深入阅读让我能全面了解了一栋建筑建设始末。让我对建筑文化性、建筑技术和结构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,但同时也为我打下了许多问号:

建筑的文化性究竟是什么,它是一种符号吗?我们过去常说的风貌协调原则在这栋建筑中似乎并不适用,但他却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符号。

高技派的手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建筑师,但这种流派让我们反思,我们的设计是否被结构限制住了想象力?越来越讲求预制装配式、工业化的今天,建筑个性化、情感化的维度该怎么把握。

沉淀下来,拨开迷雾,让时间告诉我们答案。

 

[1] 卢永毅等, 结构工程师——蓬皮杜艺术中心——建筑的文化想象[J] , 建筑师, 2015.4(174): 33-42.

留言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